本文转自:江苏经济报
教育家精神涵育新时代教师成长的内在逻辑
□湖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鲁 力 揭肖潇
教育是关系民族复兴、人民幸福的百年大计。教师是立教之本、兴教之源。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是建设教育强国的关键性力量,教育家精神是教育强国的重要精神支撑。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上,以教育家精神涵育教师修养,既是建设高素质教师队伍的必然要求,又是提升立德树人效果的关键举措。新时代教师需要以教育家精神为引领,全面提升修养,争做新时代的“大先生”,为教育强国建设贡献力量。
以心有大我、至诚报国的理想信念筑牢精神根基
理想信念是教育事业的灵魂。心有大我、至诚报国的崇高信念,是教育家精神的核心底蕴,更是新时代教师必须坚守的精神高地。理想信念是新时代教师的精神之钙,是新时代教师的最好精神滋养品。在理想信念的光芒中,新时代教师要自觉将个体生命融入民族复兴的不朽事业,将个人价值实现依托于国家发展和民族振兴。唯有如此,教师方能在平凡之中超越平凡,超越“小我”找到“大我”,获得事业与灵魂的双向升华。为此,要强化理论武装和价值引领,引导教师深刻认识“为党育人、为国育才”的历史使命;要将理想信念教育融入教师职业发展的全过程,使至诚报国的信念在教师的灵魂深处生根发芽、开花结果。
以言为士则、行为世范的道德情操塑造职业品格
教师的一言一行,犹如春风化雨,无声浸润学生心田;教师的一举一动,犹如指路明灯,清晰照亮学子前路。“言为士则、行为世范”的崇高道德情操,是教育家精神最朴素、最闪耀的品格标识,深刻揭示了教育事业的特殊本质在于“以人格塑造人格”。教育事业要求教师成为具有崇高道德品质与行为修养的人格楷模,成为学生的精神标杆。教师要有“不甘人后”的道德自觉立志卓越,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于心、外化于行。为此,要大力弘扬尊师重道的优良传统,营造尊重教师的舆论氛围,让教师真切感受到师道尊严与职业荣光;要健全师德师风建设长效机制,引导教师在日常教学、师生交往等方方面面谨言慎行,在平凡的坚守中成就非凡的品格力量。
以启智润心、因材施教的育人智慧提升教育能效
教育是书写心灵乐章的艺术,更是雕刻思想灵魂的艺术。“启智润心、因材施教”的育人智慧,是教育家精神的精髓所在。这深刻表明教师不是知识的搬运工,而是学生灵魂的工程师。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,要在遵循一般性教育规律的基础上,发挥主观能动性,深刻洞察每个生命的独特禀赋与发展需求,为学生个性化成长提供教育条件。为此,要大力倡导终身学习理念,鼓励教师要不断更新知识结构,做专家型教师,不断深化认知科学、学习科学、发展心理学等基础理论的学习,掌握教育前沿理论,提升教育教学能力,以深刻的教育洞察力、教育反思力、教育引导力更好帮助学生成长。
以勤学笃行、求是创新的躬耕态度夯实育人根基
天道酬勤。“勤学笃行、求是创新”的躬耕态度,是教育家精神中最为坚实厚重的实践品格。它要求教师以“板凳要坐十年冷”的定力潜心钻研学问,以“绝知此事要躬行”的执着投身教育实践,以“敢为天下先”的勇气探索教育革新。为此,要塑造教学相长的育人环境和浓厚学习氛围,鼓励教师把教育实践经验转化为教育理论探索,让课堂成为教育创新的源头活水;要为教师专业发展搭建广阔平台,提供培训研修、学历提升、学术交流的机会,助力其拓宽视野、提升能力;要建立鼓励探索、宽容失败的创新机制,鼓励教师积极开展教育教学改革创新实践;要发挥“教育家型”教师的示范引领作用,让躬耕教坛、矢志创新的精神蔚然成风。
以乐教爱生、甘于奉献的仁爱之心践行育人初心
教育是心灵与心灵的对话,是生命对生命的唤醒。“乐教爱生、甘于奉献”的仁爱之心,是教育家精神最温暖动人的情感底色,是支撑教师克服困难、坚守讲台的不竭动力。它源于对教育事业深沉的热爱和对学生真挚无私的情感。教育家精神昭示我们,没有爱就没有真正的教育,仁爱之心是教师职业的灵魂。为此,要引导教师深刻理解教育的本质是爱的事业,将“热爱学生”作为师德核心,尊重、信任、理解每一个生命个体;要鼓励教师主动走进学生心灵世界,尤其是要关注处境不利学生群体(如留守儿童、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等),倾听他们的心声,体察他们的困难,做学生的良师益友;要在全社会倡导尊师重教风尚,切实改善教师待遇,营造安心从教、热心从教的环境,让教师的奉献获得应有的尊重与回馈。
以胸怀天下、以文化人的弘道追求拓展育人境界
新时代教育肩负着培养时代新人的历史使命。“胸怀天下、以文化人”的弘道追求,是教育家精神中最具格局与气象的维度。它要求教师超越知识和视野的局限,以更高的站位、更为宏阔的视野看待人类文明发展大势,以坚定的文化自信传承中华文脉,引导学生树立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。为此,要引导教师深刻理解教育在文明传承创新中的重要使命,自觉肩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创新的历史责任,将文化基因融入教育教学全过程;要拓展教师的全球视野,引导教师思考人类共同命运与责任担当,关注世界教育改革发展前沿;要鼓励教师积极参与国际教育交流合作,在互学互鉴中讲好中国教育故事、传播中国教育智慧。
广瑞网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